自在•思維——中國十七世紀 木雕彩繪思維觀音像

guanyin

中國漢民族的觀音信仰,濫觴于魏晉南北朝時期,至遲到宋代,已有了“家家觀世音”的說法,及元明清以至于近代,中國民間對觀音的信仰有增無減,事實上已成為民間佛教乃至整個民間信仰的核心。
觀音是最富有中國色彩的菩薩,中國民間對他的崇信遠在其他佛教神祇之上。觀音形象起始於印度的佛教,據《大阿彌陀佛經•光明大小分》所云:“阿彌陀佛有二菩薩,皆為第一,一名觀世音,一名大勢至,常在佛側,常住他方。”所謂“觀世音”,為梵文Avalokiteśvara(阿婆盧吉低舍婆羅)的音譯,亦譯為“光世音”“觀自在”“觀世自在”,尊號為“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”,後世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,略去“世”字,遂簡稱為“觀音”而沿用至今。
觀音自進入漢地中國以來,很快便成为民間大眾的保護神,南朝宋傅亮《光世音應驗記》(據日本青蓮院鐮倉中期古寫本)中已記載有苦於戰亂殺戮百姓們虔誠的觀音信仰:“光世音菩薩救人危厄,今唯至心當歸,乃共誦經請乞,晝夜不懈”。在廣大信眾的心中,觀音不僅有大慈心、大悲行,且有大智慧。如《優婆塞戒經》所云:“智人行施,不為報恩,不為求事,不為護惜慳貪之人,不為生天人中受樂,不為善名流布于外,不為畏怖三惡道苦。不為他求,不為勝他……智人行施為憐愍故。”因此,人們對觀音無所不祈望、無所不請求,其形象逐漸世俗化,而歷代的觀音造像都明確反映出當時民間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。
這一尊木雕彩繪觀音像亦不例外,觀音坐於蓮台之上,四角金剛力士承托蓮台,觀音上身微向左傾斜,下半身以半跏趺倚坐式,呈“思維相”。觀音左臂曲肘支膝,腕支於頤下,右臂扶犼首,體態瀟灑自然,婀娜動人。其頭部左傾,雙眼緊閉,兩頰豐滿,嘴唇微啟,鼻梁弧挺,上身袒露,披瓔珞臂釧,下身著裙,裙裾鋪散于蓮台,懷中一枝含苞的蓮花,與寶冠瓔珞交相輝映,令人觀之而忘憂。“思維相”為如意輪觀音的一種變相,表示愍念眾生,度地獄道,而蓮花喻潔淨,能凈各種不合佛法之事,觀音持蓮意為度人道。
儘管已歷經四百餘年的風霜,這尊塑像衣紋发髻等處的彩繪仍依稀可見,面容和美安然,整體端莊豐腴,衣袂飄逸流暢,線條勻稱而充滿韻律,華美而不妖冶、嫵媚而不纖弱,儀態萬方、寶相莊嚴,是十七世紀漢地佛教造像中罕見之精品。
guanyin 從最初的秀骨清相繼而方面拙樸,至有唐一代的豐盈華美,及至明清時紛繁多彩的無窮變相,觀音的形象經歷了從佛國到人間、由崇高到世俗的轉變。漢民族延綿近千年的觀音信仰,是在苦厄艱難的現實中,中國人民以其特有的詩性智慧獲得的超驗欽慕。融儒、道、釋三教一體的觀音信仰,直至今天,仍然影響深遠,并慰藉著廣大信眾的心靈。
(馬曉霞)